追忆“西部歌王”——王洛宾

2006年3月14日是中国著名音乐艺术家王洛宾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艺术家,连日来,新疆各族人民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曾经在新疆生活了半个世纪,为新疆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艺术家。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篷,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她那粉红的小脸,好象红太阳,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这首旋律优美、抒情浪漫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几十年前,这首西部民间歌曲,经王洛宾先生的搜集、整理和改编,很快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并走向世界各地。

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王洛宾先生在中国西部特别是边远的新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他以“浪漫”对坎坷,潇洒走过漫漫人生路。虽一生坎坷,却倾注毕生的精力,收集、整理、改编、创作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西部名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一首首抒情浪漫的歌曲,不论是在中国的西部还是东部,人们都是耳熟能详。

1913年12月,王洛宾出生在北京。父亲是一个京戏迷,常在四合院里拉拉胡琴。受父亲的熏陶,王洛宾与音乐结缘。

青年时代,王洛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学习欧洲传统音乐教育。193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计划去法国巴黎留学的王洛宾永远地留在了大西部这片热土上。中国西部成了拨动他生命琴弦、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

这一年,王洛宾到兰州途遇大雨,休息之余偶然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他觉得世界上最美的音乐在自己的国家,最美的旋律、最美的诗在西部,就下决心在西北扎根,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域民歌。

这段时间,他采集了大量的“花儿”曲调,并观察这些民歌的规律特点。为了记录每一首完整的“花儿”,他经常在山沟沟里转悠,在庄稼地里与农民们聊天。他也成为第一个为“花儿”记谱的人。1940年,重庆出版的《花儿集》收录了王洛宾谱曲记录的十多首民歌。

1949年,王洛宾来到富饶辽阔的新疆。新具浓郁特色的西域音乐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王洛宾如饥似渴地进入了民歌创作的高峰期,创作出《生产大合唱》等百余首歌曲。

那时,下乡上山靠骆驼、马、牛、毛驴,走村串户常常以步代车。高山的严寒,大漠的酷热,道路的崎岖。尤其是语言不通,民俗不熟,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王洛宾仍孜孜以求追求自己的音乐事业。

在对待音乐上,他苛求每一个音符。王洛宾生前的好友郑策告诉我们,王洛宾经常和自己讨论音律学。王洛宾说,汉字本身就有很强的音乐性、旋律性、节奏感。给词谱曲的时候,要依照字的旋律来,按字行腔;给曲配词时,要按歌曲的旋律把字填进去。

郑策回忆说:王洛宾的歌为什么那么朗朗上口,又好听又好唱又好学,就是因为他是按照汉字本身的旋律来谱曲的,按曲子相适应的汉字来填词的。他在译词配歌上很下功夫,这点是很了不起的。他很深入的研究汉文汉语的音律学,这是一般作曲家做不到的。我想这是他的歌曲传唱的原因之一。

在谱曲配词上,王洛宾老人精益求精。他抓住民歌的本质、色彩、特点、韵味精心地进行润色、加工。经过他修改加工过的民歌和山歌,既保留了原有的音乐气质,又升华到一种专业的高度,达到新的艺术境界。他的歌主题鲜明,他将汉民族音乐嫁接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上,既突出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基调底蕴,又强化了汉族人对新疆民族民歌的可接受性。

于是,他又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使新疆少数民族民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传人。用汉语演唱的新疆民族歌曲,没有一首早于王洛宾1939年编配的著名民歌《达坂城》。他先后搜集、整理、创作了十几个民族的700多首民歌,其中大量歌曲刊称精品。

他先后推出了8部歌曲集,其中许多民族音乐作品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这些歌曲既有民族传统的风韵,又有时代精神的旋律;既鲜明突显,又使人产生共鸣。唱遍了中华大地,又在全世界华人中享誉盛名。

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半个月亮爬上来》已被选录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尤其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被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作为保留曲目唱遍了全世界,这支歌还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1992年10月荣获中国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奖”。

纽约南威合唱团这样评价王洛宾作品的魅力:“我们从自己儿时唱,唱到今天儿女成群,从我们年轻时唱到已不年轻的今天,您的歌一直回荡在我们幼儿园的课堂里、我们校园生活的每一个年代,在我们的婚礼上、聚会中以至于到现在的每一场演出中……”

王洛宾在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上功不可没。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孙大卫,现在正在做王洛宾书籍的出版。他认为,应当把王洛宾的研究作为一项事业去做。王洛宾是新疆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认为他是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这样的大师在中国不多,在新疆就更少。他能把新疆那么好的歌,能把中国民族的歌推向世界,就这一点他的贡献就无可替代了。另外,我觉得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宏扬中国民族音乐,而且他做成了。他就是把最美好的旋律,推到世界。而且打破地域、语言、国界,能走出去。用老人家自己的话说:关键是灵犀一点。名歌是一种传承的,没有记谱,他通过这个进行再创作,这个再创作是伟大和不简单的。作为一个热爱王洛宾的专业角度来说,应该要做一些实事。

人之可贵,在于精神。王洛宾一生奉献,他一门心思扑在音乐事业上。他没有享受天伦之乐,更无暇顾及远在北京的妻儿。1951年,妻子在北京病逝。噩耗传来,远在新疆的王洛宾万分愧疚。妻子去世后,孩子都是寄养在别人家,或是上寄宿学校。孩子们对“父亲”这一称呼没有概念,见到了长时间没见的爸爸,喊出的第一声却是“叔叔!”

亲情被他放在了一边,他历尽苦难而痴心不改,以诗歌和音符抒写着独特的情怀和人间的线年的的牢狱生涯,他历经磨难更坚定信念。他说:“越是寂寞的地方,人的想象力越丰富”。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境遇中,他曾经想到过死。他却从生活的底层中发现美、体味美、颂扬美,他用旋律来记日记、写心情。他忍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在狱中写了一首又一首歌颂民主自由的歌。“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年还是一样的开,美丽的小鸟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王洛宾几十年的好友郑策说,他就好象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一样,像信奉宗教一样的信奉音乐,他就把音乐当成了自己的宗教。他信奉音乐、崇拜音乐,他要把好的音乐普及给人们。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王洛宾带着艺术团体出访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4年6月,王洛宾在联合国总部大厦为150多个国家的代表登台演唱他的作品,掌声雷鸣,盛况空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

王洛宾视艺术重于生命,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为美国万年青合唱团创作了一首旋律热情奔放的合唱歌曲《歌唱万年青》。其中的歌词写道:那歌声热情奔放,照耀着老年第二次航行,那歌声热情奔放,强力地召唤世界和平。这是王洛宾生前所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

王洛宾先生一生奉献而别无他求。他说,他有一个500年工程,他的这些民歌,如果能传唱500年,那才叫经久不衰,那才叫贡献。现在,不过 50年,才刚刚起步。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唱着王洛宾的歌,踏着王洛宾的脚印走进新疆,来寻找美丽的达坂城长辫子姑娘。王洛宾的音乐深入人心,为蓬勃发展的新疆旅游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王洛宾的系列旅游产品,如干红、葡萄酒、音乐盒,各种布艺的纪念品都深受游客喜爱。

新疆旅游局党组书记池重庆说,王洛宾的音乐走进了千千万万个游客的心中,他是新疆旅游厚重的宝贵的财富。王洛宾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要高扬王洛宾旅游文化,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魅力,用高雅的艺术来熏陶自己。在王洛宾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更加崇敬这位伟人。树不在于长的高,关键在根扎的深,王洛宾的根就扎在人民的心中,有了这样一个深度,深入群众,走进群众,心系人民群众。流行歌曲就是流传在人们心中的,他的歌远远传唱在每个边疆儿女的心中。

2000年6月,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中心游乐园建成。通过艺术馆,展示王洛宾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艺术馆以大量的王洛宾生前照片、手稿、使用过的乐器、乐谱,以及珍贵的奖状、荣誉证书,还有为王洛宾撰写的书籍、画册、文章汇编、明信片、纪念封、歌曲集、CD音碟、VCD影碟等纪念品,供游客在了解王洛宾传奇的一生后选购留作纪念。2003年,位于达坂城镇白水涧古城的“达坂城王洛宾艺术展馆”也正式向国内外游客开放。

王洛宾文化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许多“王洛宾迷”们为也开始收集整理王洛宾先生的资料。刘书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收集整理王洛宾的资料,如今,他已经很个地地道道的“王洛宾”迷。

他说出了自己对王洛宾的痴迷原因:“我不追星,追的是大艺术家,所谓“迷”就是被他的音乐作品所震撼,被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以才“追”。我“追”他,是因为我了解他多,我在他的身边,掌握很多史料。再加上他一生坎坷,很多的史料散失了,还有外界的一些误解,有些作品经历了几十年牢狱中散失了。我通过收集、整理、进一步挖掘,洛宾一生作品产生的过程,他一生坎坷的经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有责任、有义务全面准确的展示出来,告诉大家,我觉得很有意义。弘扬洛宾文化,传承洛宾精神,实际上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产业,把洛宾文化推向市场,把文化资源转成市场资源,这也是我们需要做的一件事,也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做好这件事。”

在王洛宾离开我们的十年时间里,更多的人唱着过去的歌曲,怀念这位留给我们宝贵音乐财富的人。你听,王洛宾生前好友又唱起了深情的歌。(董虹)